医疗器械板块是医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同时我国也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消费市场,但从器械消费占比角度看,我国仅为发达国家的40%。从产业结构角度看,我国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在政策引导下,随着国产中高端产品的技术突破和使用普及,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替代的长线投资逻辑将持续存在。
从二级市场表现看,目前医疗器械板块估值处于近3年来的历史低位区域。从行业角度看,近年来医疗器械龙头企业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业绩兑现确定性较高,且医保控费等因素更有利于国产医疗设备的遴选和采购,医疗器械板块在当前时点具备较高投资价值。
⊙中信证券
医疗器械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材料等器具,包括配套使用的软件。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3710亿美元,据预测,2017年至2022年有望保持年均5.2%的增速,并达到近53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体外诊断、心脏病学和影像诊断为市场规模排名前三位的领域。
我国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2015年国内市场规模已超3000亿元,占全球市场规模的8%。医疗器械是医药产业中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根据IMS数据,目前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复合增速约为6%,亚太地区市场增速约为10%,市场规模在550亿美元至600亿美元之间,而我国已成为亚太地区医疗器械市场增速最快的国家,近3年的复合增速达21.91%,预计未来5年仍可保持年均15%至18%左右的增速。
目前国内医疗器械销售终端约70%来自医院市场,零售及电商渠道合计占比30%。由于相关基础学科和制造工艺的不足,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仍集中在中低端品种,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从医疗器械的消费结构角度看,医学影像、体外诊断、耗材(含低值和高值)占比最高,心血管、骨科等为代表的高值耗材处于较高增速阶段。整体来看,在医学影像领域,CT、核共振和超声占据影像领域60%的市场份额,国内企业多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市场份额在10%至20%之间;在体外诊断领域中,国外企业由于其技术优势以及“设备+试剂”的封闭系统策略,依然占据着国内体外诊断的中高端市场。
高端医疗器械主要包括CT、核磁等大型诊疗设备,以及人工关节、晶体、起搏器、支架、心脏瓣膜等其他高分子耗材,单品价值高、制造工艺复杂,对质量和功能的稳定性具有较高要求。在我国,当某种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值耗材)获得医生和患者认可后,通过这一渠道销售配套或同品牌器械产品的壁垒将显著下降,而大部分器械的使用、维护、产品升级都需要生产商或流通商持续提供服务,因此医疗器械的品牌和渠道具有很强的共用性与排他性。此外,监管层面对III类高风险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更高,产品的注册上市成本高昂。
中高端医疗器械仍然依赖进口,我国尚处产业链低端环节。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大约相差约10年至15年,中高端产品及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据海关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为211.70亿美元,进口额为173.19亿美元,出口产品中按摩器具、医用导管和插管及药棉、纱布、绷带的金额最高,进口产品多以中高端的大型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为主。此外,在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市场,约30%至40%的产品或其主要构成部分是在中国生产,先出口至海外再进口到中国进行销售,国内主要承担了产业链上相对低附加值的环节,核心技术和高利润环节依然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
整体市场集中度偏低,长三角、珠三角已初具集群规模。我国共有1.4万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90%以上为规模在2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为300至400家左右,行业集中度较低。从生产企业数量角度看,具有一定技术壁垒的III类医疗器械企业占比仅为15%至17%,由于行业本身是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小而散的企业格局难以承担研发和费用推广压力,导致企业的研发力量薄弱,产业集群难以有效形成。目前,在政策引导和当地产业资本、工业制造的带动下,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和技术优势,但相比海外的产业聚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手机:020-83622860 电话:020-83622860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侨林街43号2302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