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布。本次集采平均降价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首年意向采购量共109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采购有助于提升我国相关手术的渗透率,另外,从我国脊柱类骨科植入耗材来看,国内企业利润空间仍存。
平均降幅84%
满足95%脊柱类手术所需
本次集采根据颈椎、胸腰椎手术的需要,覆盖颈椎固定融合术、胸腰椎固定融合术、椎体成形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种骨科脊柱类耗材,形成14个产品系统类别,29个竞价单元,872套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几乎囊括所有脊柱类耗材,包括各种各样的螺钉、金属板、金属棒以及骨水泥、人工椎体等等,可以满足95%的脊柱类手术所需。
价格方面,在一系列的报价后,总体价格明显下降,平均降价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其中,占脊柱手术量1/3的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其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3.3万元下降至4500元左右;其中,一些知名外资品牌每套平均价格从6万元降至4800元左右。技术最新的胸腰椎微创手术,其使用的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近4万元下降至5600元左右。用于治疗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手术耗材,每套平均价格从2.7万元下降至1100元左右。
171家企业竞逐
覆盖全国90%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采购合同期将长达三年,全国6426家医疗机构填报采购需求达到120.84万套,首年意向采购量共109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涉及市场规模约310亿元。
或正是因为采购期限长,覆盖范围广,企业参与活跃度明显提升。据介绍,本次共有171家企业参与,152家拟中选,中选率89%。中选企业既包括美敦力、强生等知名跨国企业,也有威高骨科、大博医疗、三友医疗等内资企业。
“相较于去年的关节集采只针对初次产品,本次脊柱类集采将可能用到的初次和翻修的产品都纳入采购范围之内,产品覆盖更齐全。”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集中采购组组长高雪说。
本次集采坚持“一品一策”的措施,将市场所有的产品交由医疗机构进行选择,由医疗机构根据产品的系统,根据竞价单元分别报量,使医疗机构的需求和企业的供给能够紧密对接,最大化满足临床的需求。
4大亮点
助力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
科学设计产品系统,区分单元竞价
针对脊柱骨科复杂的产品组成,此次集采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入路方式等临床实际需求,分为14个产品系统类别,29个竞价单元。在同一产品系统类别下,根据医疗机构需求、企业供应意愿和供应能力、产品组合完整度将同一系统内产品分组。主要部件齐全且能供应全国所有地区,医疗机构意向采购量大的企业进入A组竞价。主要部件齐全但不能供应全国的企业进入B组。同时,此次集采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增了C组,为部分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产品,而无法提供一整套系统全部部件的新兴企业,提供机会参与集采。
规则设计更完善,降价更合理
此次集采为A、B组企业设置了同竞价单元内产品价差1.3倍熔断,又有50%降幅保护,另外还有不同竞价单元间价差比值前三名淘汰等规则,既保证了合理降幅,也避免了企业产品价差较大的可能性。同时A、B组还设置了复活机制,在保证合理降价的同时,提高参与企业中选率,最大程度满足临床的需求。另外,坚持量价挂钩的原则,直接中选的企业可以获得80%~100%的意向采购量,而通过复活机制中选的企业仅能得到50%的意向采购量。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可以选择以价换量。
延长采购周期,稳定市场预期
本次集采在采购周期方面,从以往的两年扩展到三年,有利于稳定市场和临床预期,企业可以更有计划安排生产,保障临床治疗及服务等。
各方参与度高,充分满足临床需求
本次集采医疗机构和企业均积极参与,全国6426家医疗机构首年意向采购量109万套,有171家企业参与,参与度达到近99%,最终152家中选,中选率达89%。中选结果与预期基本吻合,中选企业既包括知名跨国企业,也有内资企业,多元化产品供给,能够充分满足临床需求。
国家医保局相关人士表示,脊柱类骨科耗材集采的成功开标,将进一步释放集采改革的制度性红利,减轻群众负担。至此,国家组织和地方的集中带量采购,已覆盖骨科耗材的关节、创伤、脊柱三大类。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中选企业做好中选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确保全国患者于2023年2月份用上降价后的中选产品。